古人把书写、绘画所用到的器具,统称为文房用具。最常见就是笔墨纸砚这“文房四宝”,这“四宝”对于能诗会画的古代文人来说缺一不可。文房用具不止是笔墨纸砚,还包括了很多的辅助文具,如笔洗、笔舐、砚滴、水丞、水盂、镇尺等,即便是放置毛笔的器具,也有笔床、笔船、笔格、笔屏等。笔筒相对于这些文具,只能说是一个后辈,但晚明以来笔筒却成为了文人不可缺少的文房用具之一。

 

1

 

  笔筒是收纳与保护毛笔的必备用具,它是由笔套、笔床、笔插发展而来的。1975年在凤凰山出土的汉代毛笔与笔套,证明汉代已经将毛笔装入竹管笔套,这也许是最早的保护毛笔的形式。宋代的瓷制笔筒还有的可见,但不是主流,南宋林洪的《文房图赞》中并未出现笔筒,而是提到笔架山。笔筒最早出现时间目前学术界众说不一,尚无定论。到明清时期笔筒已经应用广泛,成为文人书案的常设之物。

 

2

明刻本《文房图赞》

 

  笔筒在明中晚期初兴盛时,多用竹木之类作为材质,毕竟取材方便,且又给文人提供了亲自操刀发挥创造的空间。北宋苏东坡有诗云:“无肉让人瘦,无竹让人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可见从宋开始,这种象征高雅品格和坚贞精神的植物,历来为文人所尊崇。文震亨《长物志》笔筒专条云:“(笔筒)湘竹、棕榈者佳,毛竹以古铜镶者为雅,紫檀、乌木、花梨亦间可用。”当时文人写竹、画竹、刻竹及收藏竹刻作品之风兴盛,文人的参与,使笔筒更具文人气,且精美程度也体现出当时文人的审美追求。从这时开始,竹制笔筒自最开始的实用器物,发展为可以日常把玩的欣赏器物。

 

3

晁补之画米襄阳洗砚图(局部)

此画虽提款为晁补之画米襄阳洗砚图,但从画中器物环境,皆近于完美,应为明晚期画师所画。从器物中可以看到竹制笔筒

 

  笔筒开始走红,不仅是文人喜欢的原因,还有极大关系是制作笔筒有大师级人物出现。明代中晚期的朱松邻、朱小松、朱三松祖孙三人都是制作笔筒的大家。朱松邻刻竹善用深刀,纤巧玲珑,细取入微,所刻“松鹤笔筒”在当时即为世人称宝。朱松邻儿子朱小松更是擅长书法和绘画,并能博采众长。朱松邻的孙子朱三松继承了祖父雕刻的风格,且更为精湛娴静。这祖孙三人以浮雕和圆雕的深刻法创竹刻嘉定派。

 

4

2992 清十八世界 邓渭款竹雕白菜图笔筒

估价:HK100,000—150,000

 

  清代竹刻艺术高度发展,竹刻名家层出不穷,如吴之、周颢、邓渭等。清代竹刻浙派的代表名家张希黄,创留青竹刻技法,画面疏密相间,构图极为精巧,刀法细腻,线条流畅。天水之间的大量留白,有明清山水画的意境。还有顾珏这种一反朱氏等人传统平淡天然的风格,转向精雕细刻。这些竹刻名家将文人画中的山水、人物、花鸟、亭台楼阁等章法结构再现在笔筒之上,精美绝伦,备受到文人雅士的追捧,这也是清代竹笔筒传世品甚多且市场多见的基本原因。

5

 

6

 

7

2960 清十七/十八世纪 张西黄刻竹留青

【苏堤春晓】笔筒

估价:HK4,000,000—6,000,000

 

8

2977 清康熙 紫檀嵌竹李白月下独酌图笔筒

【顾珏】款、【宗玉】印

估价:HK4,000,000—6,000,000

 

9

 

  皇家的推崇,为笔筒的盛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明清两代都有特别喜爱附庸风雅的皇帝,为满足自己的爱好,自然可以倾国家之力,不论多么贵重的材质,都可以用来制作珍玩。用材之珍稀,工艺之精湛可以说是登峰造极。故宫藏品中一些象牙、紫檀、黄花梨、玉石、珐琅等材质的笔筒,全都是极品珍品。清代皇家御制笔筒会因材施艺,各种工艺制作手法应运而生。

 

10

《雍正帝读书像》轴,清,宫廷画家绘

绢本,设色,纵171.3cm,横156.5cm

画中所绘笔筒应是仿汝窑的瓷笔筒

 

11

《同治帝游艺怡情图》轴,清,纸本,设色,纵147.5cm,横84cm。

画中所绘笔筒应是青玉制

 

  清代入主中原后,满族统治者在迅速接受了汉文化的同时,为了体现盛世气象和附庸风雅,清代皇室对于传统文人所用的文房器具亦备加重视,特别是到了清乾隆时期,乾隆还曾专门用诗提赞宫中所藏的笔筒。当时的内务府造办处曾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为皇家制作笔筒。

 

12

2928 清康熙 竹雕西园雅集图笔筒

估价:HK260,000—400,000

 

  瓷质笔筒在清代较为流行,清代内廷制作品种多样,有青花、青花釉里红、釉里红、墨彩、五彩、粉彩、斗彩、单色釉等。其中,康熙青花、雍正墨彩和乾隆粉彩笔筒,都达到瓷器烧制的最高水平。康熙时期文房用瓷的烧制中,以笔筒最为出色,笔筒生产量大,而且造型、纹饰相当美艳,艺术表现也呈多样性。

13

2941 清康熙 青花高士人物图笔筒

估价:HK150,000—200,000

14

2937 清康熙 五彩人物图笔筒

估价:HK26,000—38,000

 

  瓷制笔筒一般很注重装饰,既有山水人物故事,如文会图、“竹林七贤 ”等捕绘文人雅集的场景,也有花鸟、松鹤、百寿字等吉祥内容,诗书画印均赋予表现。王炳荣为清代景德镇瓷雕名家,《饮流斋说瓷》记载:“雕瓷之巧者,有陈国治、王炳荣诸人。所作精细中饶有画意,其仿木如象牙之制,尤极神似。至于防漆之器,精雕花纹,所涂之釉,又极为似漆,或谓竞髹以漆者。”王炳荣的作品题材广泛,以浮雕、镂雕为主。清早期笔筒还保留明代笔筒的特征 ,如造型一般多为弧壁形 ,即上下外撇。清中期后,笔筒的造型逐渐向直圆形演变 。

15

2942 清十九世纪 粉彩雕瓷一路连科图笔筒 

双方框【王炳荣作】款

估价:HK100,000—150,000

 

  目前在收藏市场上,笔筒还被划为“杂项”之列,但近两年文房用具越来越受藏家重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文房用具一定会有更好的市场。笔筒虽小,却承载了文人精神内涵与审美追求,在文房用具这个品类里足以获得一席之地。

 

文章来源于凤凰艺术

图片来源艺术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