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文化产业

为了将北京文化和旅游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满足市民和游客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北京市文化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前印发的《关于推进北京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26条举措,从资源支撑体系建设、文化旅游空间布局等7个方面推进北京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这是全国首次在省级层面出台推进文旅融合的规范性文件。

 

12月11日,北京举行《关于推进北京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意见》新闻发布会。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二级巡视员马文、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院长范周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意见》的整体情况和工作举措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二级巡视员马文

为进一步发挥全国文化中心示范引领用,建设国际一流旅游城市,经市委深改委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市文化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出台《关于推进北京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确立了将北京打造成为世界文化名城和国际一流旅游城市的发展目标,开启首都文化和旅游建设发展的时代篇章。

 

今年是机构改革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开局之年。北京市率先推出统揽性新政,明确了文化旅游“融什么”“为谁融”“怎么融”等问题,从资源利用、空间布局、产品业态、公共服务、市场管理、对外交流、保障措施七个方面推出26条举措,推动文化旅游融合贯通发展,堪称“文旅融合26条”。

 

《意见》严格落实北京城市新总规,立足“四个中心”战略定位,紧扣全国文化中心“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总体框架,紧扣首都文化的内涵特征,紧扣服务北京高质量发展新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助力首都高质量发展,展现大国首都形象和中华文化魅力。

 

《意见》在制定出台过程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蔡奇书记对文化和旅游如何助力首都高质量发展,如何引入创新驱动支撑,如何提升北京文化旅游的国际影响力提出了具体要求。陈吉宁市长亲自审定《意见》,把关文本内容。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杜飞进同志亲自主持意见起草工作,市委深改委专题研究审议《意见》。

 

《意见》力争凝聚全市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发展合力,在文件起草过程中深入基层进行实地调研,多次召开专家座谈会,面向相关委办局和十六区政府开展了四轮意见征集工作,我们对相关建议均认真加以吸纳落实,集成各方智慧,形成了《意见》。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在制定《意见》总体架构上,突出七大体系

 

资源支撑体系上,重点完善历史文化名城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建设文化旅游智慧城市、打造高端智库和资源交易平台。

 

空间布局上,提出打造“一城三带一区一圈”发展格局,以促进民宿发展意见为抓手,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

 

公共服务上,提出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公共活动共享和公益服务共促3大工程,营造和谐宜居、主客共享的文化旅游发展氛围。

 

产品业态上,紧扣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四大主题打造文旅融合新产品新业态。

 

聚焦文化文物单位创意产品开发、夜间经济、“北京礼物”的升级换代,重塑北京文化旅游核心吸引力。

 

“双奥之城”的文体旅融合,研学旅游的文教旅融合,标志性文化商圈的文商旅融合等新型业态提升北京旅游的时尚魅力。

 

市场治理上,聚焦百姓关注的非法一日游、核心区旅游降密、行业秩序监管等问题出台具体举措,为市民和游客打造更为贴心、舒心和安心的文化旅游环境。

 

提升国际影响力方面,通过拓展对外交流综合平台,推广对外交流国际品牌,拓宽对外交流层次渠道3项措施,扩大北京文化旅游朋友圈。

 

实施保障上,将文化和旅游融合纳入全市重点工作,健全部门、市区联动机制,加大财政、资金、人才、土地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完善统计监测体系。

 

在文旅融合的发展路径上,突出六大新亮点

 

文化和旅游融合不是新话题,北京市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富集,旅游市场广阔,消费主体活力,各方力量在推动融合发展上都进行了有益探索。我们在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上也推出了一系列组合拳,力争让文化和旅游发生“化学反应”,成为首都文化建设的新亮点。

 

第一、服务市民文化消费升级迭代需求,以文化内容为支撑,大力激发文化旅游消费活力。

 

创新传统文化讲述方式,让经典与民 众“零距离”,如慕田峪长城体验馆文化项目,印象长城影像区、长城工匠区及长城讲习社等板块让游客亲身体验长城文化精髓。

 

前门非遗体验中心、“大城小像”城市微缩体验馆让北京非遗文化资源走入民心。

 

推动公益性文化单位和4A级重点景区延长开放时间,以“夜游北京、夜品京味、夜赏京戏”为主线,打造夜间文化消费圈,点亮文化“夜北京”,故宫“上元灯节”“夜游天坛”等成为社会热议话题。

 

第二、服务区域转型发展需求,践行全域旅游发展思路,找准区域发展新支点。

 

一是为老城注入文化新元素,大栅栏胡同区引入PAGE ONE书店,集成家庭式旅馆、实体书店、演出场所等复合业态功能,以独特的商业业态、传播方式和活动内容打造新型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吸引青年消费群体,让历史文化街区焕发新活力。

 

二是立足核心区旅游降密疏解、减量提质发展需求,用多元化的呈现方式提升胡同文化内涵,以区域居民生活方式、生活态度、饮食起居等文化风貌为特色,打造以胡同、四合院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体验项目,文化旅游成为“共生院”建设的首选内容。

 

三是盘活空间资源,以文化带动社区经营创新,箭厂胡同文创空间、方家胡同文化创意园区成为老旧厂房转型文化空间,推动城市更新的新亮点。砖塔胡同的正阳书局,茶儿胡同的公共文化会客厅形成主客共享的京味儿文化交往空间。

 

四是将城区更新与风貌保护相结合,以文脉传承塑造区域文化旅游新亮点,如北京坊在改造过程中,严格进行文物保护,严控新建建筑高度,摒弃不和谐的建筑元素,注重保留原有历史风貌,保留区域内劝业场等中西文化建筑群,打造“一主街、三广场、多胡同”的民国风格建筑游览新格局,让旅游成为文化传承的有益保护和有力支撑。

 

第三、强化文化主题引领,串联景点景区,打造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深度开发北京红色文化资源,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再创红色文化旅游高峰,北大红楼等地成为市民和游客感受中共“进京赶考”初心宗旨的标志胜地。

 

以名人足迹、文学经典、古城风韵为主线,串联经典景区景点,打造“漫步北京之中轴线南段文化探访线”。

 

立体化讲述运河故事,配合相关河段通航做好水上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开发设计。

 

第一时间推出北京9个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18条精品旅游线路。串联城市快轨沿线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以S2、西郊线、怀密线为代表的多条“开往春天的列车”。

 

第四、以文化创意设计为支撑,塑造景区发展新优势,开发文化价值增值新模式。

 

以创意设计创新景区文化内涵表达方式,打造具有唯一性、不可替代性的景区文化IP,延长产业链,把传统的“门票经济”转变为“体验经济”、“服务经济”。

 

我们开创性的将市属公园景区纳入文化文物单位创意产品开发扶持范围,以天坛、颐和园、景山为代表的重点景区,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成为网络热议话题,精致美观、丰富多元、实用可亲的文化旅游新商品让旅游者把文化带回家。

 

动物主题的动物园醍醐商店、植物特色的北京植物文创旗舰店等以其独特的外观设计、主题鲜明的橱窗设置和专属的产品服务供给成为景区新的靓丽风景线。

 

第五、以独有文化资源为支点,打造城市文化形象,塑造文化旅游竞争优势。

 

利用北京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国际组织集中优势,推出文化艺术体验旅游服务。

 

首都剧场和人艺话剧培育了众多来京专程观看剧目的“拉杆箱游客”。

 

盘活老旧厂房资源,营造多元文化空间,798艺术区、“朗园vintage”等艺术聚集区、文化产业基地成为新的来京旅游必去“打卡地”。

 

将延庆本地文化与世园文化、园艺文化、会展文化相结合,推出22条世园主题线路。

 

世园探秘之旅、世园延庆之旅、世园文化之旅为延庆文化旅游增添独具一格的吸引力。

 

第六、加大服务保障支撑,推动政策集成创新,夯实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基础。

 

优化完善文化和旅游产业金融支撑体系,用市场化手段创新推进北京旅游投融资工作。

 

研究改进文化和旅游产业资金投入模式,修订北京旅游专项资金扶持管理办法,以文化和旅游融合项目为投入重点,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扶持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投入热情。

 

履行对环球影城等重大文化旅游项目的管家式服务承诺,实行“一对一”企业专项服务包制度,精准对接企业政策诉求,服务项目正式开园运行前期行政审批事项的办理统筹协调需要。

 

持续完善面向中小微文化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经营单位(户)的融资担保机制和政策性保险服务体系,解决文化旅游企业融资难问题。

 

在贯彻落实《意见》的过程中,突出六大着力点

 

我们将以贯彻落实《意见》为核心,全力推动政策落实落细。

 

一是面向社会公众和各级政府,加大对《意见》的政策解读和宣传推广,推动《意见》逐级落地,提升政策的知晓度和影响力。支持各级政府依据本地实际出台相应的配套实施细则。

 

二是研究推出《意见》落实的分工方案,推动各部门结合工作实际和职责定位研究制定相应的落实措施,形成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工作合力。

 

三是认真梳理先进经验,广泛吸纳各方建议,力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熟运作模式,推出一批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典型范例,开展相应的品牌建设工程,构建北京文旅融合的品牌体系,发挥全国文化中心的示范带动作用,提升文化和旅游融合质量效益。

 

四是要加强监督检查,按照《意见》内容,市文化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将会同相关部门加强督促检查,我们将进一步研究形成任务清单和工作台账,加大对重点项目、重要任务的跟踪检查力度,分时点、分区域、分阶段开展督查工作,以文化和旅游的深融合、广融合、真融合,推动首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实现新发展。

 

文化和旅游局作为文化旅游融合推进的主责部门,将以文旅融合为动力,以《意见》落实为主线,在六大领域实现突破,推动首都文化和旅游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是加强规划政策集成创新,推动文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以提振入境游为重点,出台相应工作方案,从建立机制、搭建平台、出台政策等方面入手,推动北京入境游止跌企稳。

 

研究制定进一步扩大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夜间经济繁荣的具体措施,实施“点亮北京”旅游消费计划。

 

积极落实文化旅游领域开放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将北京打造成为文化旅游对外开放的前沿示范区,塑造现代服务业竞争发展新优势。

 

抓好“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制定,结合文旅融合意见的落实落地,推动融合发展进入加速期。认真落实关于促进乡村民宿发展的指导意见,开展试点试评工作,推动京郊旅游迈上新台阶。

 

二是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品牌活动,服务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定位。

 

发挥国际交往中心国际文化节庆活动专项工作组的牵头作用,提升文化旅游品牌活动站位,构建文化旅游走出去的“大外宣”格局。

 

做精内容,丰富“欢乐春节”等已有文化品牌活动内容,让文化旅游走进当地主流阶层,主流文化。做强增量,增加与世界剧院联盟等国际文化专业组织接触,吸引其落地北京。

 

研究举办中国北京国际管乐节、中国北京国际合唱节,形成北京在文化旅游专业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做优方式,发挥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作用,以会员城市为目标,精准引流,开发入境游新兴客源地。

 

以文旅融合为动力,以文化交流为先导,开展对入境游目的国的精准营销,塑造开放创新、友好包容的城市形象。

 

做大效应,继续办好第22届北京国际旅游节,第23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等系列活动,树立文化走出去的“首善标准”,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三是丰富产品服务供给,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健康发展。

 

聚焦城市公共空间及文化旅游资源,推动实施“漫步北京计划”,推出一批城市精品休闲旅游线路。

 

围绕“三个文化带”和大运河、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开发一批有特色的主题探访线路。

 

依托世界遗产旅游推广联盟,设计一批跨区域合作、分重点主题的世界遗产推广线路产品。

 

进一步深入推动全域旅游、红色旅游、工业旅游和冰雪旅游等工作。

 

优化升级“北京礼物”系列产品,破解公益性文化单位和景区公园等主体开发文创产品困境,推出一批具有首都水准的旅游精品商品。

 

支持公益性文化机构和有条件的景区延长服务时间,提供有特色的高品位文化服务,将体验性消费做成文博旅游新热点。

 

推进老字号和旅游企业在景点建设、线路开发、宣传推广方面的合作,激发非遗传承发展新活力,逐步拓展“非遗+金融”功能,组织老字号非遗资源融入百姓日常消费。

 

四是加强内涵挖掘,开发新的文化旅游增长点,引领融合发展潮流。

 

发挥文化创意优势,开发文化产业园区经典旅游线路,发展文化创意体验游,打造现代文化体验服务中心。

 

塑造北京文化旅游的“时尚范”,将科技元素、艺术元素与文化内涵及旅游场景相融合,创新内容生产,强化文化旅游的青年圈层吸引力,释放主力消费阶层活力。

 

深度挖掘北京文化生活内涵,对接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旅游消费需求,推出有文化故事的民宿人家,建设有文化传说的历史街区,发展有文化主题的精品酒店,推动旅游成为旅居,让北京成为文化生活体验第一旅游目的地。

 

开发奥运文化遗产优势,以冬奥会筹办为契机,开发冰雪文化、冬奥文化、健身文化为主题的精品旅游线路,构建以世界时尚运动精品体验,高端体育文化服务,顶级智能体育文化旅游设备生产为重点的高标准文化体育融合产业体系。

 

五是做优公共服务,营造宜游宜居、主客共享、和谐友好的城市旅游形象。

 

支持公共文化场所的宜游化改造升级,探索将文化场所纳入游客集散监测系统,提高文化旅游体验的舒适度和满意度。

 

发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双区叠加”优势,推动文化和旅游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升级,提升可及度、便利度和覆盖率。

 

以“我们的节日”、“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为重点,营造全民共享的盛大文化节日,建设传统节庆、群众文化、志愿服务三大文化旅游活动品牌体系。

 

发展智慧旅游,研究将新技术应用场景覆盖游客服务、景区管理和文化传播等多个维度,提升旅游服务智能化、精准化和实时化水平,以旅游需求为导向,加大文化旅游场景智能化创新和应用力度。

 

以胡同、名人会馆、文化地标为重点,引入二维码技术,让建筑开口讲述背后的文化故事,实现建筑“可阅读”,丰富市内游、短途游、周边游等市民热衷休闲度假产品的文化内涵。

 

六是优化融合发展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培育融合发展市场主体。

 

通过管家式服务、定制服务包等方式吸引国际知名文化旅游企业,跨国旅游企业总部入驻北京,推出一批细分领域头部企业、新兴业态独角兽企业和行业标杆示范企业。

 

用好用足已有资金政策,推动已有各类政府投资基金对文化和旅游项目、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考虑,提高文化旅游企业在获得“投贷奖”政策扶持上的入选率。

 

依托北京产权交易所和北京文化产权交易中心,推动各类文化和旅游企业产权、股权、经营权集中交易,优化资源配置。

 

依托首都高校、研究机构、知名企业、社会组织,建设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高端智库,为文化和旅游战略规划、理论分析、学术研究、专业评审等提供智力支持。

 

对接文化旅游综合执法改革,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市场综合治理体系,健全协同联动执法机制。

 

加强信用监管和诚信体系建设,建立数据共享平台,推动信用联合奖惩机制,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意见》相关问答

 

问:最近,夜间经济正成为全市关注的重点工作和社会热议话题,文化和旅游融合在点亮“夜北京”上有什么具体的想法和举措吗?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院长范周:

 

夜间经济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需求新潜力,供给新动能,北京的夜间文化和旅游正成为扩大全市夜间消费、支撑夜间经济发展的重要发力点。

 

我们通过光影视觉享受讲述“北京故事”的夜间灯光秀,稳步上升的夜场电影上座率,吸引眼球的沉浸式剧场演出,以及深受高端游客欢迎的“天坛夜宴”、“长城夜宴”项目充分体现了民众对于北京夜间文化和旅游项目的认可度、关注度和期待度。

 

从整体消费趋势上看,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消费层次的游客和居民对文化和旅游的夜间消费需求正在日渐增长,观影、看戏、阅读等文化内容消费场所超越简单的餐饮、购物、娱乐消费场所成为民众夜间消费的重要承载。

 

国家博物馆、首都图书馆等地标性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延长夜间服务时间更塑造了北京新兴的文化旅游消费目的地,文化和旅游融合维度下的夜间经济大有可为。

 

下一步,我们将研究制定进一步扩大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夜间经济繁荣的具体措施,实施“点亮北京”旅游消费计划。

 

我们将加快形成文商旅融合的夜间消费聚集地。以王府井、前门、西单等六大热点商圈为重点,鼓励特色商圈、文化街区、创意园区以及有条件的旅游景点等延长营业时间,实现夜间消费与城市文化、历史文化、景观风貌等的深度融合,延伸服务消费长度,打造地标性的夜生活集聚区。

 

我们将结合北京功能定位、资源禀赋和优势产业,推出“夜品京味”、“夜游京城”、“夜赏京戏”等系列文化和旅游消费品牌项目,策划推出一批融合北京现代文化气息和古城文化底蕴的文化旅游夜间精品消费路线,支持各类市场主体研发适应人民对美好生活新需求的品质文化旅游产品,推动文化服务消费、娱乐休闲消费、美食餐饮消费、时尚购物消费有机融合,形成以文化创意为特色,文化主题为主线,文化品质为保障的夜间文化旅游消费产业链条,让不同消费层次的城乡居民和外来游客在夜间有得游、游得起、玩得舒心。

 

我们将以“我们的节日”节庆文化活动品牌、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北京文化惠民消费季等为依托,丰富活动内容,打造主客共享、全民同乐的盛大文化节日,推动更多的公益性文化单位延长服务时间,鼓励更多的知名景点景区开发适宜的文化夜游消费项目,支持更多的文化娱乐场所提供健康优质的文化消费内容,释放文化服务消费潜力,让文化之旅成为“夜北京”最耀眼的风景线。

 

问:《意见》的推出能让北京的百姓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中得到什么实惠?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二级巡视员马文:

 

正如文化和旅游部门合并之时百姓的经典点评“诗和远方终于走到了一起”,如何让文化和旅游融合更好的服务市民对品质生活的向往追求是我们推出意见的重要考量,一个有烟火气、有人情味、有文化魂的和谐宜居城市才是吸引众多游客放松身心、释放压力、情感交流、感悟人生的最佳领地,因此通过文化和旅游融合提升城市文化生活品位,增强百姓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是我们所秉持的核心理念。

 

下一步,我们将以融合发展为动力,构建主客共享、宜游宜居的城市文化旅游公共空间。

 

发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双区叠加”优势,进一步提升首都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网络的建设水平,在有条件的地区增设地区级的文化服务中心,有效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范围,支持建设百姓身边的综合性文化中心,延伸末端载体链条,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进一步完善公共图书、文化服务和公益演出三大配送体系,支持公共文化服务进景点、进景区。打造具有北京特色的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吸引游客参与,不断扩大市民群众公共文化活动的覆盖面和参与率,让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成为来京旅游体验的重要吸引力。

 

我们还将进一步丰富文化和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比如以“一城三带”为主线,聚焦城市公共空间及文化旅游资源,推动实施“漫步北京计划”,推出一批城市精品休闲旅游线路。围绕“三个文化带”和大运河、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开发一批有特色的主题探访线路。

 

再如,服务当前市民短途游、周边游、度假游的需求,我们将以民宿为抓手,大力发展京郊旅游,推出一批有故事、有服务、有内涵的乡村精品民宿;我们将探索串联更多城市快轨沿线文化旅游资源,打造多条“开往春天的列车”;我们将推动京津冀文化旅游协同发展,持续推进京津冀文化和旅游试点示范区建设,以冬奥筹办为契机,形成以北京为核心的六条旅游发展带和跨区域协同的六大协作区。

 

我们还将进一步规范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秩序,营造贴心、放心、安心的文化旅游环境。

 

比如我们将逐步推进降低核心区旅游密度,实现更为舒适、惬意和享受的旅游体验。

 

我们将强化文化和旅游行业应急能力建设,做好旅游突发事件的反馈处置。

 

我们将加大对非法“一日游”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完善新型的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推动相关部门的“无缝对接”和“精诚合作”。

 

问:目前北京作为亚洲深受瞩目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在以融合发展提振入境游水平上有什么想法和举措吗?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院长范周:

 

北京作为千年古都、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旅游目的地之一,发展入境游是北京承担全国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使命的题中之义。

 

据世界旅游及旅行业理事会(WTTC)第三届亚洲(旅行届)领导人论坛相关数据发布显示,十个最大的旅游城市中,有6个位于亚洲,上海和北京名列前三名。

 

中国旅游研究院与Google谷歌合作发布的《2019中国入境游游客行为与态度研究报告》显示,北京和上海是入境游客第一认知的中国城市。

 

北京的入境游市场正在逐步回暖,文化和旅游融合将为相应领域发展注入新动力。

 

我们将以跨界融合为支点,转变入境游产品的供给思路,塑造独有的品牌资源优势。

 

比如我们将对接入境游的年轻消费主力群体需求,关注国际文化流行趋势、时尚消费话题和群体消费偏好,深耕细分市场,大力挖掘北京时尚文化资源优势,聚焦亲子游、研学游、体验游、商务游等需求,打造北京旅游的时尚范、国际范和现代范。

 

再比如,我们对接品质化的消费需求,以文化创意、文化内涵、文化主题作为入境游产品设计的灵魂,开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北京文化IP资源,体现北京旅游的独特性和无可替代性,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带动力,提升用户黏性。

 

我们还将搭建更多的对外展示交流平台,增强北京文化旅游的对外吸引力。

 

比如我们将通过环球影城等重大功能性文化项目、标志建筑和文化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塑造新的文化地标,通过高品质的内容注入和服务引入,展现北京作为国际大都市的时代文化风貌。

 

再如我们将继续办好北京国际音乐节、国际设计周、国际电影节等品牌文化活动,让北京成为亚洲和世界各国文明成果的展示中心,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窗口,有效带动入境客流。

 

我们还将创新北京文化的展示方式,对外塑造友好和谐的城市文化形象。

 

我们将建好国际主流社交网络媒体上的公众号,保持曝光度、关注度,积极参与国际话题讨论,吸引国际关注。

 

我们将优化旅游海外推广模式,以普通人的视角,以外国游客易于理解的话语体系,讲好北京城市文化故事,营造接地气、有人气、有温度的城市生活氛围。

 

我们将转变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的工作重点,通过制定实施双边或多边的“旅游市场双向拓展行动计划”,推进北京与世界著名旅游城市之间的市场共建、客源共享。

 

我们将依托北京会奖旅游产业联盟,力争北京举办国际会议数量进入亚太城市排名前五名,发展高端商务会展入境游。借助北京入境旅游全球战略合作伙伴,依托全球100家知名旅行商,在主要客源国开展精准有效的市场分析、产品设计、形象推广、市场开拓等各项工作。

 

问:前往乡村旅游是市民休闲度假的主要方式。《意见》在发展乡村旅游,进一步满足市民乡村观光休闲度假需求方面有什么新的举措?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二级巡视员马文:

 

近年来,北京的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市民在京郊进行休闲度假游、家庭亲子游、健康养生游的需求十分旺盛,据初步测算,2019年市民乡村旅游人次接近6000万人次。

 

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市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好乡村旅游是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重要内容。

 

在《意见》中我们重点围绕“三个一批”的工作思路来发展乡村旅游。即:打造一批有质量、有特色的乡村文化和旅游精品路线,建设一批体现京韵农味的乡村精品民宿和精品酒店,培育一批特色文化和旅游村镇。

 

为了完成好“三个一批”工作,市文化和旅游局在深化改革、政策创新、产业促进方面已经提出了具体措施。

 

在深化改革方面,我们积极推动门头沟、昌平、平谷、怀柔、延庆全域旅游工作向纵深开展。今年,平谷、怀柔、延庆三个区已经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在政策创新方面,为了推进乡村民宿、精品酒店发展,我们即将联合相关部门共同发布《关于促进乡村民宿发展的指导意见》和《京郊精品酒店建设试点工作推进方案》等政策文件。

 

在产业促进方面,我们举办了京郊旅游重点投融资项目推荐会,推出35个重点项目涵盖文旅融合的七个典型类型,项目投资总额达120亿元。

 

此外,市文化和旅游局还会同相关部门,在创新乡村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方面开展了新的探索。我们依托S2线、西郊线、怀密线,逐步推出多条京郊旅游专列。

 

通过持续深入的这些开展工作,我们将为北京市民进一步提供满足不同需求的特色化、专业化、规范化乡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