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由于新冠疫情,我国的博物馆、美术馆采取了闭馆的方式来避免疫情传播。在此背景下,“云博物馆”、“云展览” 逐渐走入大众视野,全国各地博物馆充分利用AR、VR、新媒体等技术,通过直播、线上展厅等方式向公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使社会大众足不出户便能欣赏中外瑰宝,感受千年历史文化。

 

    今天,你 “云看展” 了吗?

 

11.jpg

 

 

 文化娱乐新时代 

 

    5月18日是 “博物馆日”,而在之前,博物馆便利用大家都只能宅家的时机,仿佛突然发现“直播”这个宝藏,各出奇招,第一时间就推出了 “云展览” 概念活动,先有 “云游敦煌” 微信小程序上线社交平台,后有九大博物馆联合在抖音上举办了 “云游” 观展。

     由国家博物馆举办的 “证古译今——甲骨文文化展” 直播,更是在开播当晚就获得了11万以上的点赞量。

    故宫博物院首次直播时,社交网站还迅速出现了 “百万人故宫云赏花” 的话题。

 

    在线直播,成为“云游博物馆”的又一热门方式。

    黄河沿线九省博物馆在直播平台亮出 “镇馆之宝”,开展 “云探国宝” 在线直播活动,3天9场共计530分钟的直播,吸引了1253万网友的围观;中国国家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良渚博物院、苏州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敦煌研究院、三星堆博物馆、中国蔬菜博物馆等八大知名博物馆集体上线“云展览”,吸引千万人次观看。

22.png

     “云游博物馆” 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节省了时间和费用,但与此同时,也对博物馆数字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云游博物馆” 并非简单直接地将线下展览、博物馆搬到网上,相关方需要在视觉呈现、展品设计、观众互动等方面整体设计,这些都需要资金、人才等的支持。目前来看,与一些起步快、资金相对充足的大型博物馆相比,中小型博物馆在这轮数字化发展中还有提升空间。

    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就表示:博物馆管理和运营更加智慧化、定制化和科学化,特别需要一大批既懂博物馆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参与。由于项目周期更长、科技含量更高,智慧博物馆建设需要更多的资金和人才。

33.png

    博物馆在这段时间的一系列操作,让它开始有可能成为人们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敬重之外,还多了很多好奇和新鲜感。

 

 

    当博物馆靠着科技、体验感、娱乐等因素越来越成为 “潮流之地” 时,它也只是处于一种迎合大众的状态,这样的迎合,虽为它带来了流量和粉丝,但是接下来呢?

    博物馆,作为一个可以呈现国家文化脉络的场域,该对国家、对公众承担起怎样的文化使命呢?如今,博物馆开始试着走进大众,或许只是完成了前进的第一步

44.png

 博物馆未来的日子 

 

    曾在知乎一个热门问题里看到一段话:

    试想世界末日来临的前一天,博物馆里挤满了逃难的人群,当惶恐的人群再次面对玻璃橱窗展柜中的老祖宗前后几亿年里曾走过的印迹,我不知道人类是否会对博物馆的使命和意义怀有些许不同的感受。

55.png

    在我国一些地方,博物馆俨然扮演的是 “文物仓库” 角色,是人类文明的最后的安睡之地。展览缺乏变化,学术味太重,显得曲高和寡,没有吸引力。

    而数字技术则为博物馆展览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云展览”、线上直播等形式在疫情期间显示出了其独特的优势。一方面,线上展览扩大了博物馆的接待能力,博物馆不用考虑线下客流量的压力,可以展出以前没有开放的区域和很少展出的珍贵文物,为公众提供更详细、更深入的讲解,同时它也为博物馆提供了更具有新意的展览方式,使公众可以足不出户地获得身临其境的游览体验。另一方面,线上直播的形式为大多数网民所熟知,采取博物馆直播的方式可以使文物更接 “地气”,使公众对文物产生好奇和喜爱,这也是传统与流行的碰撞。同时,直播也为博物馆带来了巨大的流量和经济收益,通过直播带货的形式,许多博物馆淘宝官方店销量都得到大幅提升。

 

 

    由此可见,“云博物馆” 虽然是特殊时期的产物,但从长远来看,实际上这是在互联网时代下,博物馆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必然发展趋势。

 

     让我们拭目以待,且看博物馆的未来。

66.png

- END -

文中数据来源:文化大数据

文中图片整理于网络

仅供大家欣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