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_副本.jpg

 

  眼看着天气预报上的15天预报又是连绵的雨,想起古人历来晓得雨天燃香的妙处。

 

  空气湿度加大,焚起的香烟较晴日润泽,留香时间更长。北宋“香痴”,也是和香高人黄庭坚,在写给香友苏轼的诗中说:

 

迎燕温风旎旎,润花小雨斑斑。

一炷烟中得意,九衢尘里偷闲。

 

4_副本.jpg

【元】刘贯道 《消夏图》 

(美国纳尔逊·艾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

 

重屏内外,炉琴瓶石几榻书画果茶,读书人喜欢在自己“领地”里安放的文房什物应有尽有,香几上有印香炉、灰押、香箸等 。

 

小诗妨学道,

微雨好烧香。

 

——

 

  关于香,最早的器具见于汉代。

 

  南宋赵希鹄在《洞天清禄集.古钟鼎彝器辨》一书中考证,“古以萧艾达神明而不焚香,故无香炉。今所谓香炉,皆以古人宗庙祭器为之。”

 

8_副本.jpg

五代北宋越窑刻花卷草纹镂空香薰,1975年江苏常州武进区西林出土,现藏常州博物馆。

 

然而除了作为祭器,自古以来,从寺庙、宫廷乃至民间,参禅拜佛,品茗静坐,都有焚香的习俗。

 

其实黄庭坚说得最全面:“感格鬼神、清净身心、能拂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久藏不朽、常用无碍。”

 

9_副本.jpg

【清】冷枚 《春闺倦读图》 

(天津市博物馆藏)

 

香几上的印香炉、灰押、香箸是文房必备品 

 

焚香闲看谿诗

 

剩喜今朝寂无事

 

禄米不供沽酒资

 

官身常欠读书债

 

宋·陆游

 

17_副本.jpg

 

但凡有文人有书斋的地方应该都会有香炉,我们艺术城也有。

 

——

 

日式手工黑陶香炉

 

10_副本.jpg

(环太湖交易中心在售作品)

 

  此件作品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炉盖,炉盖以钮为中心,3个网状圆形向外延展,内两圈为11孔,最外层方为15孔,都为单数;其二由炉腹和底座组成,炉腹上沿有5个炉耳,炉耳每组以3个同心三角形为一组,等距分为5组。底座和炉腹分布了上下两组,每组5个同心圆三角形。

 

——

 

  与中国用香以日常使用为重,以闻香、辅助修行为重相左,东瀛(日本)用香朝着点香法式、精神锤炼的方向积重难返。

 

  之前见过一场日本香会。

 

  香炭置于石棉香网上,用点火机喷火灼烧,缓缓焚透,表面结出淡淡的黄。捣松香灰,中心掏出小洞,以火箸夹小炭,落入香灰孔洞,再轻轻覆以香灰,用火箸的细尖从香炉内缘向中心拨灰,慢慢堆起一个小火山。

 

  以灰押稍稍压实香灰,成45度坡度的火山形。每一圈都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不可怠慢,无有差池。羽帚将炉边香灰拂入炉内。香箸从火山最高点向下扎入,触香炭而止,是为开出活炭透气的天窗。

 

  云母片用云母夹夹起,护手覆于香炭开孔上。火候不到则发香不足;过烫沉香起烟,便不能用了,所以在请出主角香材之前,必须以手试温。

 

......

 

12小_副本.jpg   13小_副本300.jpg 

香炉多方位视图

 

对于小编来说,这些都过于对形式的计较了,但形式若不能成为内容的襄助,便只好成为负累。

 

香乃至洁净之物,人们对于司香程式的耽溺,乐此不疲地一条一条叠加上去,几乎成了一本法典,大概也是为了保全香之真味。

 

——

 

  窗外蝉嘶如雨,无尽夏还没结束,雨天又越来越近,不禁畅想起一幅《玉簪记》的画面:

  粉墙花影自重重,帘卷残荷水殿风,抱琴弹向月明中。香袅金猊动,人在蓬莱第几宫。

 

15_副本.jpg

 

文中日式香炉为交易中心平台在售产品

收藏请点击右侧“购买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