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3000年的铸币发展史在世界货币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具有中华民族独特风格的古钱币,是我国商品经济发展历程的见证,是历朝财政状况的反映,更是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

 

   由于其种类繁多,版别繁杂,以及存在当时周边国家对中国历代某些钱币仿铸的问题,因此古钱币鉴定较为复杂。我们简单了解下古钱币鉴定的几种方法。

 

   基本依据是掌握各个时期钱币的总体特征和个别特征。古钱的特征主要包括钱文和形制两个方面。所谓钱文,是指铸在钱币上的文字。由于各个历史时期文字发展及字体使用习惯不ー,所以反映在钱币上的书体也就不一,常见的钱文有真、草、隶、篆、行、瘦 金、宋体及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字等。即使是同一类书体,由于在不同人的笔下其笔划也有顿挫转折特色的不同,笔划粗细的不同。形制是指古钱的造型结构铸造工艺和币材成份。如布币有方足、尖足、圆足之分,圆钱有方孔、圆孔;铜质有青铜、黄铜、红铜、白铜等差别;铸造工艺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地区间的工艺水平和其它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异。了解每个时代钱币的时代特征和个别特征,以这些特征辮别真伪是比较科学的鉴定方法。如一枚比较珍贵的古钱或一些不常见的古钱,首先要从钱文内容搞清时代,再和同时代的古钱特征进行比较,如差异较大,应注意是否伪品,但是要掌握每个时代古钱的特征,必须多接触实物,多摸多看,不仅要注意稀有钱币,更重要的是仔细观察大量的普通钱币,因为常见品较少有伪造问题,它们能真实地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的钱币特征。只有熟悉钱币的时代特征,再结合新的科学技术方法,不断总结钱币鉴定的经验,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辨别锈色是古钱鉴定必不可少的环节。古钱由于长期入土或与空气接触,表面形成氧化层,称为铜锈。锈色以绿色居多,古钱入土的时间、各地气候条件、土质不铜质配比成份含量、均有差异,所以氧化的程度也不一样。其锈色、厚度、硬度也不相同。一般认为入土年代越久,铜锈积得越厚,但并非一律如此。铜锈的形成与它本身的材质和所处的自然环境以及埋藏时的堆积等情况都有着紧密的关系:空气潮湿,土壤含盐、碱量高,产生铜锈比较容易;含铅铁成份高,氧化较快;而含锡、镍多则不易生锈,如一些宋、金时期的白铜钱(含银的合金),虽时代久远,也较少生锈。相反,清代的一些铜钱却是锈色斑班斑。此外,在辨别锈色的同时,币材本身的颜色也值得注意。明中叶以前一般情况下均用青铜铸钱,币色青绿,有的泛红,称为水红铜;明代后期,习用黄铜(铜锌合金)铸钱,铜色浅黄,有光泽;清代新疆、福建等地区的“乾隆”、“咸丰”系列钱用红铜铸造,铜色带紫红,称红钱。如果发现宋代以前的黄铜钱,大概就是伪品。宋以前由于炼铜技术的关系,有时渗入其它金属成份较多,尤其是民间的一些私铸钱,有的币面也有呈黄色的,如五代南唐的“唐国通宝”、“大唐通宝”以及唐“开元通宝”大钱都有此现象出现。但由于合金成份的不同,一般都是黄里泛青,而清代铜锌合金的颜色是金黄色,有着明显的区别。

 

古钱币鉴定 - 乾隆通宝

乾隆通宝

 

江苏古董鉴定 - 古钱币大唐通宝

大唐通宝

 

   此外还可根据声音以及气味进行判断。古钱币由于质地的原因,年代越久远,火气尽脱,氧化越严重,掷于水泥地面其声音也越暗哑。大概来说,先秦时期的刀、布、圆钱均都是哑音。而明代以后的钱币,距今时间较近,还未受到深层的氧化,声音则是清脆、响亮。如果我们把先秦时期的钱币掷在地上,传来清脆声,则此钱不太可靠;反之,如果明、清钱币掷地为哑音,则也必将怀疑。此种方法是古钱鉴定中最简单的一种。气味方面,因为伪品钱币多是用化学物质来伪造装饰,往往会散发出一种难闻的、刺鼻的化学性怪味,而真品钱币则没有这种怪味。

 

   以上几种方法,如果我们加以熟悉和了解,就能对古钱币进行简单的判断了。

 

文章整理自网络

上一篇:母钱鉴定中存在的误区

下一篇:汉代铜镜的繁荣与价值